昨天去了聽陳智遠和林輝的旅遊分享,認識了林懷民和他在台灣的流浪者計劃。在網上找了一些相關的資料去閱讀,對他在2005年接受天下雜誌關於他剛成立的流浪者計劃的一篇專訪很有共鳴,所以在此轉載。
希望以下的專訪能鼓勵猶豫不決要不要去流浪的年青人踏出第一步。
對我來說,看了流浪者計劃錄取者的計劃,讓我對流浪的意義有更深層次的提升。要為下一次的流浪好好提升自己。
轉載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0457&page=1
年輕的時候打開視野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的台灣讓年輕人去看世界也是非常重要的。
問:去年推動的「流浪者計劃」,是不是想了很久?
答:很久。去年我領獎(行政院文化獎)時,我說很不好意思,我要謝謝評審,因為我很需要這筆錢(六十萬)時,觀眾們就愣了一下。
在這之前我會私下幫一點很少的錢給年輕朋友,因為我覺得我的成長裡面,有很多人幫我忙。我還很小的時候就有人一直鼓勵我、支持我,等大一點到美國讀書有獎學金,要跳舞有人就給我一張支票。
講到流浪吧!第一次自助旅行是一九七二年從美國要回台灣的時候,背著包包去歐洲,那是人生很重要的經驗,看到希臘神殿、Granada(西班牙南部城市,歐洲的回教文明古都)的回教神廟。從荷蘭、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瑞士、希臘這樣一路走下來,當時都沒有感覺。
可是年輕的時候去過的地方,會帶給你的影響,是你一輩子的養分,因為你去過,所以你的好奇度會不斷增加,會不斷享受到累積的東西,每個地方都會累積東西。
問:你覺得你以前的經驗,跟你推動計劃之間有什麼關係?
答:我覺得年輕的時候打開視野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的台灣讓年輕人去看世界也是非常重要的。台灣今天是個內視的國家;台灣當然可以獲得所有的資訊,但如果是一個被動的閱聽人,幾乎走不到世界任何地方;我們報紙的國際新聞只有一版,真的是太少了。
單獨旅行才能產生對話
問:而且你強調要「貧窮旅行」?
答:事實上就是自助旅行。我覺得打開眼界是件重要的事,跟自己對話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我們規定一定要單獨,不可以參加團,也不可以有同伴。你看我們回家就上網、看電視很忙碌,可是旅行中間一個人,第一個好處是可以跟自己對話。第二個,才能跟別人對話。因為一個人就必須跟別人對話。
例如第一次到印度去的話,你要買張車票,在大城市裡譬如說瓦納拉西、加爾各答,你從進火車站到買到一張車票,可能要一個多小時,因為這裡面information(資訊)很不清楚,然後你必須排隊,然後排到還排錯了。你必須跟每一個人講話,在排隊的過程中、在等車中間,有機會看到很多人的臉,這是兩個人的時候看不到的。因為你無聊,所以你看到這些。
我覺得跟自己對話,今天變得很珍貴,因為我們常常跟機器來來往往,工作都很忙。安靜下來後非常好。同時我們規定要六十天,因為一開始去的時候有興奮期、疲倦期。每個人的時間不一樣,但是都有這樣的時間,所以要有六十天,才能從疲倦期、消沉期再重新走回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好的選擇。
問:六十天後,回到台灣有什麼狀況?
學習克服自己的害怕
答:我不知道,你要去問他們。可是一個人老實講有六十天的獨處,是不容易的。可是那個東西是重要的,像我們年輕朋友去了,他們說哭哭哭,然後告訴自己不許再哭了。在我們生活裡面找一個地方哭都很難,年輕人在家裡,還會怕媽媽聽到你在哭,這個事情都不太好的。
我很喜歡去西藏的這個謝旺霖,他說了一句話,他說去西藏有一個的重要原因,是克服自己的害怕。我很喜歡這句話。他說在我們的社會裡,他怕兩件事情:孤獨與貧窮,回來以後不怕了。
問:因為他在那裡都碰到了?
答:(搖頭)因為比這可怕的,他都碰到了。他真的是騎腳踏車騎了兩個月,而且是在五千公尺的高山上;最可怕的是整個車子掉下去了,人也差點完蛋了。
問:所以你是覺得年輕時的歷練,對後來的創作很重要?
答:非常重要,但不是創作。生命是重要的,生活是重要的,生命中的進退是重要的。經歷愈多的話,視野愈大,某些事情變得不太那麼重要。
問:你希望這個計劃可以達到什麼效果?
答:我已經不想這種事。我就覺得只要這個東西能夠維繫,總是有人出去。那天的發表(presentation)有人做得好,有人不好;有人問我,你覺得怎麼樣,我就說重點不是presentation,我們要看十年後,這些人變成什麼。這個東西不是今天,今天他們的人生只是在種種子,對我們來講只是在社會裡面灑一些種子。
問:那你期望他們十年後……
答:我沒有期望,我真的沒有期望,該發生就會發生。
有一個去學西塔琴的,他回來講了一句話──那個人最不會講這種話,因為那個人是唯一的非知識份子,所以他最真誠、障礙最少、沒有修飾。他的老師跟他說:只要心裡純淨就會快樂。
對知識份子來講,掉個書袋很容易,好像書籤上抄下來的。可是對這個年輕人來講,他講出這句話來,他有一個歷練在接受這句話,他相信、珍惜這句話。他自己說兩個月只換過三次衣服,用兩個禮拜才把西塔琴的坐姿學會。手指都破了。我看到這個東西很感動,年輕人找到喜歡的事情,願意付出,願意拚。
問:旅行中,為什麼有沒有碰到人那麼重要?
答:因為了解人,才能透過人,了解這個國家的某個層面,否則坐在家裡看書就好了。這個東西是最打動人的。像去印度那個,他說看到狗在吃死人,手臂都吃掉了。那個地方事實上是死人很多的城市,瓦納拉西;每個人都希望在那裡死,因為那是聖地,在那裡死了以後,可以免了輪迴;所以所有人都要去朝聖,以及生活有問題的人都過去等死,確定死在這裡。
問:你覺得去過當地,就會感同身受?
答:是的。我這個人不是那種偉大的知識分子,我總是由人生經驗的某些東西引發對下面的好奇。我是這樣的人。所以我的學費都很昂貴,不是買本書、上網就可以解決;我一定要看到,我不大信邪的。
看到、經驗到的,才是真實的,我的閱讀永遠只是參考資料而已。我永遠是眼睛看到、肉體感覺到那些東西,是非常真實的。而且我一路去旅行從來不帶照相機。
問:從以前到現在都是這樣子嗎?
答:我小時候帶過一次,從此不再帶。因為有了照相機之後你看不到東西,然後你永遠在煩,你怕丟掉呀,怕鏡頭找不到呀,又沒有底片呀,哪裡的底片便宜呀……,最後拍了一大堆照片,可是都沒有情感的。
問:那有寫日記、筆記嗎?
答:沒有。有些東西自己會出來,那是最重要的。去感覺,可是這是每個人不一樣的,對我來說,弄機器都是很大的負擔。
問:那麼要怎麼感覺?很多人的感覺都失去了?
答:每個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我也不能反網站、反電視。那些人的感覺是我沒有辦法感覺到的。我讀書讀得很快樂,可是別人讀不來,我也不會覺得我比較好。每個人是不一樣的。
問:你希望社會應該怎麼看這件事情(流浪者計劃)?讓社會有特立獨行的本錢
答:我覺得給年輕人機會很重要。我們講一個很現實的東西:我在德國碰到一個大陸留學生,在念博士的;我隨便問他德國有多少中國學生?你猜猜看有多少?六萬。已經很多了!你可以想像美國是幾萬嗎?說不定是六十萬。
第一個,現在台灣拿國外grant(獎學金)出去的,門都沒有。像中國大陸跟其他亞洲國家,他們仍然拿得到西方國家的grant;他們政府也拿很大的grant,送人出去參加seminar(研討會)什麼的。剛好我們統統停擺。
我當然比較關心藝文界,因為這一塊現在比較辛苦,人出來也比較少,而且很快被商業吸收。
可是你不能怪他們。今天的情形就是這樣呀。那你只能去做一點小小的balance(平衡);愈早得到這個balance愈好。
像他們說回來就不怕,我覺得是很大的財富。我們做很多事情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很多人說不喜歡工作,可是我必須做這份工作,因為我要一二三四五六七。那為什麼沒有這些一二三四五六七不行?因為沒有安全感。
特別是到了印度這種地方,人需要的真的很少。你可以想說,我可以在西藏這樣過日子,我也曾經在印度這樣過日子,為什麼現在過不下去呢?像這些價值觀都可以跟自己討論。
我很希望這些拿過grant出去再回來的人,讓將來的社會,比較有特立獨行的本錢。如果有什麼期待的話,可能就是這個。
————————————————
流浪者計畫 – http://www.cloudgate.org.tw/wanderer/index.htm
2014年 第十屆【流浪者計畫】獲選名單
王舜薇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專員,長期關注核能環境議題
旅行計畫 印度
觀察當地漁民與核電廠的抗爭運動,以報導文學方式記錄印度的
社會衝突與再造經驗。
鄧紫云
台灣大學獸醫學系畢業
旅行計畫 印度
前往法律明文禁止流浪動物安樂死的印度,記錄人與動物的相處情景;並深入伊斯蘭教區,實地觀察符合人道的食用動物屠宰程序。
阿發(林姿蓉)
商業設計 寶藏巖「尖蚪食堂」負責人
旅行計畫 亞美尼亞
參訪繪畫∕影像藝術家帕拉贊諾夫的博物館,並駐村於當地藝術中心,以該地藝術文化進行記錄與創作。
吳燦政
專職環境聲音創作者
旅行計畫 台灣
流浪台灣各離島與東部沿岸長達四個月,透過聲音角度記錄台灣與離島環境,並結合網站地圖定位,以聽覺重新感知與認識這個我們實際生活的島嶼。
吳庭寬
政治大學廣告系學生
旅行計畫 印尼
因接觸台灣的外籍勞工,啟發他思索這些外來移民在台灣社會上的定位,他將前往印尼這個台灣外勞數最多的來源國家,探究該地的國際勞工議題。
林芳宜
作曲家、藝評人
旅行計畫 中國
前往新疆,於人群聚集的大城市,採集當地市集叫賣、庶民歌唱與城鎮日常生活等各種聲音,並結合旅途所見影像,進行聲音旅程的相關創作。
吳國譽
台北市娜魯灣文化協會籌備會召集人
旅行計畫 日本
花蓮馬太鞍部落的阿美族人。他的祖父因被日人徵召進入高砂義勇隊不幸陣亡,他計畫前往日本探訪日本義勇隊老兵,與家鄉耆老口傳歷史對照,以原住民的角度補充這段台灣歷史。
楊斯婷
自由影像工作者
旅行計畫 中國
將前往中國,流浪成都、拉薩、洛陽、北京、漠河、哈爾濱,沿途尋找飢餓與死亡的影像,以紀錄片形式探索「生」的態度。
林貞妤
生態保育工作者
旅行計畫 印尼
將前往超過300個部族匯聚的印尼,觀察與台灣相似或相異的部落文化現象,並走訪世界上最古老的雨林婆羅洲,了解當地生態資源保育現況。
鄒猷新
自由影像工作者
旅行計畫 越南、緬甸
前往越南與緬甸,觀察這兩處人民與野生動物的相處情況,以紀錄片形式呈現「人與自然」的相處哲學。
呂和靜
社會服務工作者
旅行計畫 印度
前往印度德蘭薩拉,將帶著9位流亡藏人朋友的家書,沿著藏民流亡的路線重返西藏,以文字沿途探訪記錄藏人在異鄉的生活。
2013年 第九屆【流浪者計畫】獲選名單
郭益昌
自然科學博物館兼任研究助理
清華大學文化人類學碩士、參與嘉義振裕堂八家將陣頭演出
旅行計畫 中國
觀察、記錄福州白龍庵農曆六月初一的送王船活動。
訪談、觀察、記錄福州的「八將爺」儀式表演。
黃鵬錡(阿不)
田間書屋農藝客棧創辦人
幼稚園、國中、專科及社區大學高關懷課程、農藝推廣、木工及咖啡課程講師
旅行計畫 中國
前往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區,觀察少數民族特殊喪葬儀式及生死觀。
林君昵
參角仔電影製作有限公司負責人/導演
成功大學建築系畢
旅行計畫 馬來西亞
以旅行者的身分拍攝關於「移動」和「家」的影片,探討東南亞華人遷徙的記憶,以及多元種族的風貌。
羅懿君
自由藝術創作者/ 參與台灣及國際駐村創作與社區服務
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
旅行計畫 印度
走訪印度阿羅生態村等十餘個生態村落,觀察當地如何結合人、自然、土地與文化,永續發展。回台後,持續進行社區環境藝術創作。
余德恩
亞德瑞特設計有限公司藝術指導
基督書院商業設計學系
旅行計畫 印度
研究印度庶民文化Henna人體彩繪藝術,向當地人學習Henna,了解圖騰符號的意義,應用於手繪插畫創作。
劉航煜
台北藝術大學舞蹈所文化研究與評論研究生
2011參與冰島國家芭蕾舞學院課程
旅行計畫 以色列
參與以色列巴希瓦舞團Gaga課程,觀察在地舞蹈藝術,和各國舞者交流,累積多元舞蹈能量。
巫培誠
台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生
台南藝術大學國樂系畢/主修古箏
旅行計畫 印尼
赴印尼研究甘美朗(Gamelan)音樂,研究天主教如何以傳統甘美朗音樂望彌撒。 找尋國樂與甘美朗音樂的共同性,以及兩種古調融合的可能性。
丁宇星
輝瑞大藥廠獸醫師暨法規事務專員
台灣大學獸醫學研究所畢、2011南太平洋諾魯共和國獸醫志工
旅行計畫 泰國
擔任獸醫志工,投入受創大象的照護工作,深入了解大象與現在文明衝突的現況。
陳鶴碧
實驗電影創作者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造形藝術系畢
旅行計畫 中國
走訪中國大陸各地女同志,用文字及影像描繪大陸女同志族群圖像。
Candy Bird
壁畫、塗鴉藝術工作者
華梵大學美術系畢
旅行計畫 緬甸
了解緬甸人民參與政治的情形,用畫筆記錄軍政府統治下緬甸人民的生活。 挑戰在緬甸街頭留下塗鴉創作的可能性。
陳哲偉
影像工作者
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
旅行計畫 土耳其
赴伊斯坦堡地區,走入貧民窟,體驗社會底層的生活,尋找文字創作的靈感。以書寫的方式,找回自己存在的價值。
蕭淑憶
獨立策展人、藝文工作者
2012「消失的國際影展」策展人、柏林國際短片影展助理策展人
旅行計畫 緬甸、柬埔寨
拍攝紀錄片呈現當地女性生活樣貌,探索女性藝術工作者現況,回台後舉辦交流影展。